您正在访问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平台:88.118.89744 前往国家顶级节点服务平台查询
资讯

咨询电话:

13109875857
首页 > 科普知识 > 从“感光”迈向“识形” 视网膜下微芯片助黄斑变性失明患者恢复视力

从“感光”迈向“识形” 视网膜下微芯片助黄斑变性失明患者恢复视力

2025-10-22 00:00    来源:网络  点击量:16  评论(0人参与)
 

由美国斯坦福医学院、英国莫菲尔德眼科医院、德国波恩大学等多家国际科研机构组成的团队,开发出一款视网膜下无线微芯片,结合一副高科技眼镜,首次真正提供“形式视觉”,成功帮助晚期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恢复了视力。在一项临床试验中,32名完成一年随访的参与者中有27人恢复了阅读能力。这项研究成果20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该设备名为PRIMA,是首个为无法治愈的视力丧失患者恢复功能性“形式视觉”的眼部假体。“形式视觉”指能够感知形状和图案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感知光线。此前,所有尝试通过假体装置恢复视觉的努力大多仅能实现对光的感知。 PRIMA设备由安装在一副眼镜上的微型摄像头负责捕捉外部图像,并通过红外光将图像实时投射到植入眼底的无线芯片上。芯片接收到红外信号后,将其转换为电刺激,从而替代因疾病而丧失功能的天然感光细胞,将视觉信息传递至视网膜中仍完好的神经元。这一装置是数十年研究、原型开发、动物实验以及早期小规模人体试验的成果。 参与此次试验的38名患者均为60岁以上,患有晚期老年性黄斑变性,至少有一只眼睛失明。这种疾病是导致老年人不可逆失明的最常见原因,全球超过500万人受此影响。它会破坏视网膜中心区域的光感受器细胞,但大多数患者仍保留部分周边视觉的感光细胞以及传递信号的视网膜神经元。PRIMA芯片正是利用了这一残留功能恢复患者视力的。 与以往需要外部电源和连接电缆的眼部假体不同,PRIMA芯片依靠光伏效应,仅需光即可产生电流,因此可完全无线运行并植入视网膜下。患者开始佩戴设备后,所有人的视觉功能均在数月训练后显著提升。在完成一年试验的32名患者中,27人恢复了阅读能力,26人的视力实现了临床意义上的改善(即在标准视力表上至少多读两行)。平均而言,患者的视力提高了五整行,其中一人甚至提高了12行。 目前,PRIMA仅提供黑白视觉,无中间灰度。团队在开发新软件,以实现全范围灰度成像,这对于人脸识别等高级视觉任务至关重要。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猜你喜欢

相关评论

好评
0% 0
中评
0% 0
差评
0% 0
       匿名发表     (内容限5至200字)     当前已经输入 0
  • 暂无评论

资讯排行

热搜新闻词

产品快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由网友自由发布,本站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22版权所有沈阳市辽中区鑫美视力保健咨询服务工作室All Rights Reseved.

备案号:辽ICP备2022012000号-1

备案号:辽ICP备2022012000号-6

`

公安备案号:辽公网安备21011502000122号